谱学导论
教学效果
发布时间: 2009-08-13   浏览次数: 95

 

 教学效果(含校内同事举证评价、校外专家评价及有关声誉的说明;近三年学生的评价结果;课堂教学录像资料评价)
从2000年开始,我们使用多媒体手段进行《谱学导论》课程的课堂教学。之所以率先选择《谱学导论》进行多媒体辅助教学,是因为这门课的内容中图谱多、介绍的仪器设备多,又涉及到一些复杂的分子空间结构。这些东西都是难以靠粉笔和黑板准确表示的。对我们来讲,多媒体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而且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也确实发现多媒体教学有许多与目前或传统教学不同的规律。这门课程的良好教学效果可以从教师讲授和学生学习两大方面得到反映。
一.     教师
1.         备课——对任课教师而言,我们对教学内容比较熟悉。如果按照传统的方法教授,我们在每次课(按2节课计算)以前,只要花3~4小时左右备课就够了。但是现在采用多媒体教学后,首先要求教师熟悉计算机和相应的软件技术。在熟练操作的情况下,上1次课大约需要20-30张片子。准备1张片子的时间大约是1小时(有时还不止),这样,上1次课备课的时间在30小时左右。当然,第一次上课会花比较长的时间,以后再用时所需时间会少许多。由于使用了多媒体设备,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展示许多过去单纯依靠黑板无法展示的材料——仪器设备图片,各种图谱和分子空间结构等。如二维核磁共振谱和多原子分子的空间振动情况等。同时将多媒体技术和网络相联系,有利于化学学科的重大事件及时在课堂上得到反映,使基础课教学真正做到常讲常新。如2000年10月13日诺贝尔化学奖刚公布,借助互联网,我们迅速获得了有关图片和文字材料,做成课件。10月15日结合“瞬态光谱”一节在课堂上用多媒体介绍了Zewail的工作和主要成就,获得学生的热烈欢迎。学生反映:“从来没有想到诺贝尔化学奖离我们的课堂教学这么近”。
2.         上课——由于上课时使用多媒体手段,教师书写板书的时间和擦黑板的时间都大大减少(尽管有时仍然需要对一些问题在黑板上加以板书说明),致使上课的信息量大大增加。粗略估计,每次课的信息可以增加20%~30%(换言之,原来上3~4节课的内容现在2~3节课内就能讲完)。但是这对教师准备课堂教学内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准备更多的材料。同时还要求教师了解(最好熟悉)各种多媒体设备的性能和操作方法,才能在上课时应用自如。同时多媒体教学给学生更多的思考和联想时间。也留出了师生交流的时间。
3.         课后——教学作为一个系统工程,除了课堂讲授外,学生的课外学习同样是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由于采用多媒体教学后,上课时的信息流通密度大大增加了,为了便于学生上课集中精力听讲,不必担心因为来不及记笔记而影响课后复习,我们把上课所放映的课件放在化学系网站上。学生在课后可以通过上网进行复习,也可以把课件下载带回去复习。
二.     学生
在《谱学导论》第一章“分子光谱原理”结束后。我们曾经对学生作过一次无记名问卷调查,并将《谱学导论》和内容相似、由同一教师任教的采用传统方式授课的《物理化学》(微观部分)作了比较。共发出问卷100张,收回89张。
1.         上课用于抄写板书的时间占总课时的比例——《物理化学》:小于1/4是20人;介于1/4到1/2之间的有27人;在1/2到3/4之间的有22人,大于3/4的有19人。对《谱学导论》:小于1/4的有75人;在1/4到1/2之间的有7人,1/2到3/4的有4人,大于3/4的有3人。上述数据说明,由于采用了多媒体手段,加上学生课后可以在校园网上方便地浏览和下载课件,所以学生上课时用于抄写笔记的时间明显减少,而将更多的注意力转到听教师讲解上,这对于提高课堂效率是十分有益的。
2. 课后学生的复习时间分配——问卷调查表明:《物理化学》课后的主要复习手段是看书和笔记,大约占复习时间的60%,作业时间占40%;而《谱学导论》课后的主要复习手段除了看书、看笔记和做作业外,还有上网。在50名有答案的学生中,17人没有上过网,上网时间占总复习时间比例小于20%的有12人,20人的上网复习时间在20~40%之间,1人上网的时间大于50%。扣除平均40%的时间用于作业(这一点在两门课中没有明显变化),可以看到,学生的课后学习方式发生了明显变化,计算机和网络已经逐渐介入到学生的专业基础课学习中,并为学生所接受和认可,甚至在相当部分学生中已经成为重要的温习功课的手段。
3. 多媒体课堂教学的效果——对教师板书的评价,《物理化学》:17人认为板书美观,63人认为一般,7人认为很差;《谱学导论》:57人认为美观,29人认为一般,2人认为很差。上述数据表明,大多数学生认为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后,板书的视觉效果大大改善了,教学环境得到了美化。有一次,由于一些意外原因,课堂的多媒体设备无法使用,当教师被迫改用黑板加粉笔的传统方式授课时,学生表示出强烈的抵触情绪,纷纷希望另找时间补课。这说明,学生不仅能够接受这样一种教学方法的改变,而且在一旦适应以后,要他们再回到原来的传统模式上,他们反而不习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