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化学

   首页  精品课程申报表
 
精品课程申报表

 

 

 

2009年度“上海市精品课程”申报表

(本科)

 

 

推 荐 单 位  复旦大学

所 属 学 校  复旦大学               (是否部属)

课 程 名 称  分析化学

      课程类型 理论课(不含实践)□理论课(含实践)□实验()  

      所属一级学科名称    理学                            

      所属二级学科名称   化学类                           

      课 程 负 责 人   马林  刘宝红                       

      申 报 日 期    20095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

○○九年三月

 

填 写 要 求

 

一、    word文档格式如实填写各项。

二、    表格文本中外文名词第一次出现时,要写清全称和缩写,再次出现时可以使用缩写。

三、    涉密内容不填写,有可能涉密和不宜大范围公开的内容,请在说明栏中注明。

四、    除课程负责人外,根据课程实际情况,填写14名主讲教师的详细信息。

五、    本表栏目未涵盖的内容,需要说明的,请在说明栏中注明。


1.  课程负责人情况

1-1

基本

信息

姓 名

马林

性 别

出生年月

1949.10

最终学历

大学

 

正高级讲师

电 话

55664820

 

 

 

基础化学教学实验

中心副主任

传 真

65641740

所在院系

复旦大学化学系

E-mail

malin@fudan.edu.cn

通信地址(邮编)

上海市邯郸路220号,复旦大学化学系,200433

研究方向

分析化学,无机发光材料研制与测试

1-2

教学

情况

近五年来讲授的主要课程(含课程名称、课程类别、周学时;届数及学生总人数)

(不超过五门);承担的实践性教学(含实验、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

学生总人数);主持的教学研究课题(含课题名称、来源、年限)(不超过五项);作为第一署名人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刊物上发表的教学研究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时间)(不超过十项);获得的教学表彰/奖励(不超过五项);主编的规划教材(不超过五项)

课程教学

      课程名称            课程类别       周学时   届数    学生总人数

 分析化学           本科生专业基础课     2      5         650

 分析化学实验       本科生专业基础课     6      1          30

无机与化学分析实验 本科生专业基础课     6       5         280

普通化学实验       本科生专业基础课     6      5         270

 大学化学实验       本科生公共选修课     1.5     5         300

 指导本科毕业论文                               5          6

教学研究

《人才培养基金—能力培养》项目J0730419(国家基金委)                 2007~2009 要参与者

《人才培养基金—条件建设》项目J0630422(国家基金委)                 2006~2008主要参与者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教材规划——分析化学原理(第二版)

        2008~2010 要参与者

国家理科人才培养基地创建名牌课程项目—分析化学(教育部)

             2000~2003  第二负责人

   复旦大学“十五”课程建设项目—分析化学教材(复旦大学)               2002~2003 主要参与者

基础化学实验改革项目(复旦大学)                                                                     2000~2004  第二负责人

教学论文(第一署名人)

面向科学前沿与国家需求,更好地引领学生认识分析化学

全国分析化学学科人才培养与教学建设战略研讨会,2008.3,第一作者

《分析化学原理》的编写及内容介绍

第八届全国大学化学教学研讨会论文集,2005.4,第一作者

让更多学生走进化学实验

第八届全国大学化学教学研讨会论文集,2005.4,第一作者

基础教育平台中的普通化学实验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1(化学教学专辑),2003.10,第一作者

基本技术训练中的创新教育——低年级大学化学实验课改革方案

                                                                  实验技术与管理,193),2002.7,第一作者

教学著作

分析化学原理(教科书)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4. 6第三作者

普通化学实验(教科书)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6. 2  第二作者(编写组主持人)

无机化学与化学分析实验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8待出版,第二作者(编写组主持人)

教学奖励

复旦大学本科教学贡献奖     复旦大学(个人奖)        2007

《分析化学原理》   上海市普通高校优秀教材二等奖  第三获奖人 2007

理科化学人才培养基地的建设与教学实践  上海市教学成果二等奖

主要参与者 2006

复旦大学基础学科复华化学学科奖教金一等奖  复旦大学(个人奖)  2004

分析化学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创新改革的实践  二等奖 复旦大学         第三获奖人  2003

基础化学实验课程体系改革与实施 三等奖  复旦大学                            第一获奖人   2003

上海市育才奖             上海市教育系统  (个人奖)    2001

 

1-3

学术

研究

近五年来承担的学术研究课题(含课题名称、来源、年限、本人所起作用)

(不超过五项);在国内外公开发行刊物上发表的学术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

署名次序与时间)(不超过五项);获得的学术研究表彰/奖励(含奖项名称、

授予单位、署名次序、时间)(不超过五项)

近五年来承担的学术研究课题(含课题名称、来源、年限、本人所起作用)

(不超过五项);在国内外公开发行刊物上发表的学术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

署名次序次序与时间)(不超过五项);获得的学术研究表彰/奖励(含奖项名称、

授予单位、署名次序、时间)(不超过五项)

 

研究课题

光源产品的测试服务与咨询,飞利浦(中国)投资有限公司2004-2007第二完成人

稀土发光材料的开发 无锡新威荧光材料有限公司   2005-2010.6  第二承担人

复旦科恒发光材料研究中心——发光材料研究,

江门市科恒实业有限公司  2006-2010  第二承担人

液晶显示器冷阴极背光源发光材料,

广东省教育部产学研示范项目2007-2008  第四承担人

稀土发光材料开发,    上海和利稀土材料有限公司  2007-2012    第三承担人

学术论文

Evolution of Fluoride Flux in the Process of Y2O3 :Eu Phosphor Preparation,

Journal of The Electrochemical Society,156(2) : 39-42 (2008). 第一作者

Preparation and properties of Eu2+-Activated alkaline-earth phosphosilicate phosphors,

Solid State Communication,148(5-6):186-189 (2008). 通讯作者

YAG:Ce发光材料合成的助熔剂研究             发光学报 273348-3522006.6,第一作者

BAM荧光粉表面包膜处理及其发光性能                发光学报  2003.10,第一作者24(5)523~526

     

溶胶法荧光粉包膜及灯管涂膜的研究     光源与照明 2003年第3 16~19, 2003.9第一作者

           

课程类别:公共课、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

课程负责人:主持本门课程的主讲教师


2. 主讲教师情况⑴

2-1

基本

信息

姓 名

刘宝红

性 别

出生年月

1969.5

最终学历

博士

 

教授

电 话

65642405

 

 理学博士

 

分析化学研究所

副所长

传 真

65641740

所在院系

复旦大学化学系

E-mail

bhliu@fudan.edu.cn

通信地址(邮编)

上海市邯郸路220号,复旦大学化学系,200433

研究方向

分析化学,化学生物学

2-2

教学

情况

近五年来讲授的主要课程(含课程名称、课程类别、周学时;届数及学生总人数)

(不超过五门);承担的实践性教学(含实验、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

学生总人数);主持的教学研究课题(含课题名称、来源、年限)(不超过五项);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刊物上发表的教学研究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署名次序及时间)(不超过十项);获得的教学表彰/奖励(不超过五项);主编的规划教材(不超过五项)

课程教学

       课程名称            课程类别       周学时     届数     学生总人数

  分析化学           本科生专业基础课     2         4         270

  分析化学(I)实验  本科生专业基础课     3         2          32

  高等分析化学实验   本科生专业选修课     3         1          12

  普通化学原理     基地班本科生专业基础课 2         1          60

分析化学进展       硕士研究生选修课    1-2        4          50

  指导本科毕业论文                                 5           9

  指导研究生                                                   10

教学研究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教材规划——分析化学原理(第二版)

2007~2009 要参与者

国家理科人才培养基地创建名牌课程项目—分析化学(教育部)

2000~2003  参与者

    复旦大学“十五”课程建设项目—分析化学教材(复旦大学)

2002~2003  参与者

教学论文

面向科学前沿与国家需求,更好地引领学生认识分析化学

全国分析化学学科人才培养与教学建设战略研讨会,2008.3,第三作者

在分析化学课程中开展撰写小论文的教学实践

                      第八届全国大学化学教学研讨会论文集,2005.4,第三作者

教学奖励

复旦大学基础学科复华化学学科奖教金一等奖  复旦大学(个人奖)  2004

复旦大学基础学科复华化学学科奖教金二等奖  复旦大学(个人奖)  2007

2-3

学术

研究

近五年来承担的学术研究课题(含课题名称、来源、年限、本人所起作用)

(不超过五项);在国内外公开发行刊物上发表的学术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

署名次序与时间)(不超过五项);获得的学术研究表彰/奖励(含奖项名称、

授予单位、署名次序、时间)(不超过五项)

学术研究课题

1微流控学在化学和生物医学中的应用基础研究:课题6- 分子功能和药靶研究的微流控新方法,国家973项目,                       2007-2011,负责人

2、微流控反应器对功能蛋白的高效鉴定新方法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项目,

2008/12010/12,负责人

3、微流控体系“发生-收集”式电化学检测器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项目,

2006/12008/12,负责人

4、蛋白质芯片疾病标志物分析新方法研究,上海市科技启明星计划及跟踪,

2005200720012003,负责人

5、脑缺血病理分析的生物微探针及蛋白质芯片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项目,

20032005,负责人

学术论文

1.        Ji J, Yang H, Liu Y, Chen H, Kong JL, Liu BH. TiO2-assisted silver enhanced biosensor for kinase activity profiling. Chemical Communications 2009, 1508-1510.

2.        Wan JJ, Qian K, Qiao L, Wang YH, Kong JL, Yang PY, Liu BH, Yu CZ. TiO2-modified macroporous silica foams for advanced enrichment of multi-phosphorylated peptides. Chemistry-A European Journal 2009, chem.200802079.

3.        Qiao L, Roussel C, Wan J, Kong J, Yang P, Girault H, Liu BH. MALDI in-source photooxidation reactions for online peptide tagging. 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 2008, 47, 2646-2648.

4.  Ji J, Zhou XQ, Zhang YH, Kong JL, Tang Y, Liu BH. Enhanced protein digestion through the confinement of nanozeolite-assembled microchip reactors. Analytical Chemistry 2008, in press.

5.  Liu Y, Xue Y, Ji J, Chen X, Kong J, Yang P, Girault H, Liu BH. Gold nanoparticle assembly microfluidic reactor for on-line proteolysis. Molecular & Cellular Proteomics 2007, 6, 1428-1436.

学术研究/奖励:

1. 生物分离/生物质谱新方法和新技术及其在生物分析中的应用,

教育部国家自然科学奖提名一等奖,第三完成人,2005

2. 蛋白质芯片疾病标志物分析新方法研究,     上海市科技启明星跟踪2005

3. 上海市曙光学者                 2006

4.复旦大学首届世纪之星          2000

             

课程类别:公共课、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


 

2. 主讲教师情况⑵

2-1

基本

信息

姓 名

陆豪杰

性 别

出生年月

1974.1

最终学历

博士

 

教授

电 话

54237618

 

博士

 

化学生物学研究所

副所长

传 真

54237618

所在院系

 

 复旦大学化学系

E-mail

 

luhaojie@fudan.edu.cn

通信地址(邮编)

复旦大学化学系,医学院路138145信箱明道楼703

研究方向

生物质谱,蛋白质化学

2-2

教学

情况

近五年来讲授的主要课程(含课程名称、课程类别、周学时;届数及学生总人数)

(不超过五门);承担的实践性教学(含实验、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

学生总人数);主持的教学研究课题(含课题名称、来源、年限)(不超过五项);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刊物上发表的教学研究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署名次序及时间)(不超过十项);获得的教学表彰/奖励(不超过五项);主编的规划教材(不超过五项)

课程教学

课程名称            课程类别       周学时     届数    学生总人数

  分析化学           本科生专业基础课    2         4         340

  分析化学进展       研究生专业课        2         2          30

  质谱学实验        研究生专业基础课     2         3          45

  指导研究生                                       4           9

  指导本科生毕业论文                               4           7

教学研究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教材规划——分析化学原理(第二版)

2008~2010  参与者

国家基金委“人才培养基金-能力培养”重点支持,20082009,主持人

教学论文

面向科学前沿与国家需求,更好地引领学生认识分析化学

全国分析化学学科人才培养与教学建设战略研讨会,2008.3,第四作者

教学奖励

复旦大学基础学科复华化学学科奖教金二等奖  复旦大学(个人奖)  2006

上海市研究生优秀学位论文“生物质谱新技术与新方法及其在蛋白质组学中的应用研究博士贾韦韬”(导师组成员陆豪杰)2007

2-3

学术

研究

近五年来承担的学术研究课题(含课题名称、来源、年限、本人所起作用)

(不超过五项);在国内外公开发行刊物上发表的学术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

署名次序与时间)(不超过五项);获得的学术研究表彰/奖励(含奖项名称、

授予单位、署名次序、时间)(不超过五项)

学术研究课题

人类健康肝脏蛋白质组表达谱

863专项2004BA711A18  2004.10-2005.12子课题负责人

非小细胞肺癌BiomarkerImaging MS新方法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672394),20062008负责人

激光解析固载化离子液新基质的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4050032005.1-2007.12,负责人

蛋白质高效分离富集和高灵敏鉴定的新方法研究

863项目(20060102Z1079)20062008,负责人

Imaging-MS新技术研究非小细胞肺癌和大肠癌的Biomarker

教育部重点项目20062008,负责人

学术论文

1.        Surfactant-Free Synthesis of SnO2@PMMA and TiO2@PMMA Core-Shell Nanobeads Designed for Peptides/Proteins Enrichment and MALDI-TOF MS Analysis,Angew. Chem. Int. Edit, 2008,47. 通讯联系人

2.        Nanobeads for Fast Enriching and Desalting Low Abundant Proteins Followed by Directly MALDI-TOF MS Analysis, Anal Chem, 2008 80(17), 6758 – 6763. 通讯联系人

3.        High Sensitive Mass Spectrometry Analysis of Phosphopeptides After Peptide Carboxy Group Derivatization, Anal Chem, 200880, 8324–8328. 通讯联系人

4.        Fast Enrichment of Low-Abundance Peptides and Proteins for High Performance Analysis by MALDI-TOF MS, Angew. Chem. Int. Edit.2006,453345-3349通讯联系人

5.        Surfactant-Free Synthesis of SnO2@PMMA and TiO2@PMMA Core-Shell Nanobeads Designed for Peptides/Proteins Enrichment and MALDI-TOF MS Analysis, Angew. Chem. Int. Edit. 2008, 47, available on line as a hot paper, 通讯联系人

 

获得的学术研究表彰/奖励

1.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06

2.   物色谱/质谱新技术新方法及其在生物分析中的应用,自然科学一等奖提名,教育部,排名第4人,2005年;

3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计划(06QA14004

4.第五届世纪之星(综合类),复旦大学(综合类),2006年;

 

             

课程类别:公共课、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


2. 主讲教师情况⑶

2-1

基本

信息

姓 名

孔继烈

性 别

出生年月

196412

最终学历

研究生

 

教授

电 话

65642138

 

博士

 

化学系副系主任

校测试中心主任

传 真

65641740

所在院系

 

 复旦大学化学系

复旦大学测试中心

E-mail

 

jlkong@fudan.edu.cn

通信地址(邮编)

上海市邯郸路220号,复旦大学化学系,200433

研究方向

分析化学

2-2

教学

情况

近五年来讲授的主要课程(含课程名称、课程类别、周学时;届数及学生总人数)

(不超过五门);承担的实践性教学(含实验、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

学生总人数);主持的教学研究课题(含课题名称、来源、年限)(不超过五项);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刊物上发表的教学研究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署名次序及时间)(不超过十项);获得的教学表彰/奖励(不超过五项);主编的规划教材(不超过五项)

课程教学

      课程名称            课程类别       周学时     届数    学生总人数

 分析化学           本科生专业基础课     2         2         220

 现代化学专题       本科生专业基础课     2         5         450

 指导本科毕业论文                                 10         32

教学研究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教材规划——分析化学原理(第二版)

2008~2010 主持人

国家理科人才培养基地创建名牌课程项目—分析化学(教育部)

2000~2003  参与者

    复旦大学“十五”课程建设项目—分析化学教材(复旦大学)

2002~2003  参与者

教学论文

面向科学前沿与国家需求,更好地引领学生认识分析化学

全国分析化学学科人才培养与教学建设战略研讨会,2008.3,第二作者

教学奖励

复旦大学基础学科复华化学学科奖教金二等奖复旦大学(个人奖)  200406

复旦大学优秀研究生导师          2005

上海化学化工学会大学生优秀论文奖(邹晓华,指导教师孔继烈)  2003

教育部第三届青年教师奖(个人奖)2002

教育部优秀青年骨干教师个人奖) 2003

分析化学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创新改革的实践  二等奖  复旦大学

第四获奖人  2003

上海市优秀青年教师              1999

 

2-3

学术

研究

近五年来承担的学术研究课题(含课题名称、来源、年限、本人所起作用)

(不超过五项);在国内外公开发行刊物上发表的学术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

署名次序与时间)(不超过五项);获得的学术研究表彰/奖励(含奖项名称、

授予单位、署名次序、时间)(不超过五项)

研究课题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电分析化学研究  2006-2009   独立承担人

国家基金委重点子项目重大疾病芯片分析新方法研究  2004-2007  主持人

国家863课题,智能型海洋化学/生物毒物快速检测分析系统,

20032005主持人

  国家基金委重大研究计划课题纳米手性传感器研究   2007-2009   主持人

  微纳流控生化分析                                2008        主持人

学术论文

1.  Novel superparamagnetic core-shell molecular imprinting microspheres towards high selective sensing. Analyst. 2008, 10, 1367-1372. 通讯联系人

2.  Novel renewable immunosensors based on temperature sensitive bioconjugates. Biosens.Bioelectron, 2008, 4, 710-715. 通讯联系人

3.  Sensitive determination of phenylephrine and chlorprothixene at poly(4-ASC) modified glassy carbon electrode. Tanlanta, 2008, 5, 1435-1441. 通讯联系人

4.  A sensitive Impedance Immunosensor Based on Functionalized Gold Nanoparticle-Protein Composite Films for Probing Apolipoprotein A-I. Talanta, 2007,71, 874–881. 通讯联系人

5.  Lu YD, Xu JJ, Liu Y, Liu BH, Xu CH, Zhao DY, Kong JL*, Manipulated photocurrent generation from pigment-exchanged photosynthetic proteins adsorbed to nanostructured WO3-TiO2 electrodes.       Chem. Comm., 2006, 7, 785-787. 通讯联系人

获得的学术研究表彰/奖励

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TOVD光角变色技术)  第二完成人  2005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                  2005

国家人事部、基金委等6部委新世纪百千万人材工程人选  2004

“香港裘槎基金访问学者奖”            2002

国家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基金     2000

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三等奖   1998

 

             

课程类别:公共课、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


2. 主讲教师情况⑷

2-1

基本

信息

姓 名

吴性良

性 别

出生年月

1943.10

最终学历

大学

 

教授

电 话

65643982

 

 

 

 

传 真

65641740

所在院系

 

复旦大学化学系

E-mail

 

wuxl@fudan.edu.cn

通信地址(邮编)

上海市邯郸路220号,复旦大学化学系,200433

研究方向

仪器分析及大学化学教育

2-2

教学

情况

近五年来讲授的主要课程(含课程名称、课程类别、周学时;届数及学生总人数)

(不超过五门);承担的实践性教学(含实验、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

学生总人数);主持的教学研究课题(含课题名称、来源、年限)(不超过五项);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刊物上发表的教学研究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署名次序及时间)(不超过十项);获得的教学表彰/奖励(不超过五项);主编的规划教材(不超过五项)

课程教学

   课程名称            课程类别       周学时     届数     学生总人数

分析化学           本科生专业基础课     2         5         650

综合化学实验       本科生专业基础课     3         3          80

应用化学实验       本科生专业基础课     3         1          12

现代基础化学实验   本科生专业基础课     3         1         120

分析化学专题       硕士研究生选修课     26周)  2          22

指导本科毕业论文                                 2           7

指导研究生                                       2           2

教学研究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教材规划——分析化学原理(第二版)

2008~2010 主持人

国家理科人才培养基地创建名牌课程项目—分析化学(教育部)2000~2003主持人

世行贷款高等教育发展项目—基础化学实验中心建设(教育部)1999~2005主持人

面向新世纪高等教育改革工程(教育部)                    2000~2004

① 基地化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标准制定(全国五校项目) 复旦负责人

② 创新化学人才培养方案与实践(复旦负责)    主要参加者

  ③ 应用化学专业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的深化实践(华东理工负责)主要参加者

复旦大学“十五”课程建设项目—分析化学教材(复旦大学)2002~2003 主持人

复旦大学“九五”课程建设项目(复旦大学)              1998~2001 主持人

      分析化学课程    现代基础化学课程    综合化学实验课程

教学论文(第一署名人)

在分析化学课程中开展撰写小论文的教学实践

第八届全国大学化学教学研讨会论文集,2005.4

气相色谱-质谱法测定城市大气中的有机污染物       大学化学,2003185

基础化学教学实验中心建设与管理,  实验室技术与管理,2003,205

化学教学实验中心队伍建设的一些做法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03,21(化学教学专辑)

完善化学教学实验中心管理体制,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03,21(化学教学专辑)

教学著作

仪器分析实验(教科书,第二版)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8.2  第一作者

分析化学原理(教科书)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4. 6 第一作者

谱学导论(教科书)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 7   第四作者

教学奖励

谱学导论课程建设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第四获奖人20059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谱学导论课程建设获“上海市教育成果奖一等奖” 第四获奖人20051月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

分析化学教学改革复旦大学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第一获奖人200312  复旦大学

2003年度复旦大学本科教学名师  20039   旦大学      

化学基础性人材培养的课程体系改革方案及实践上海市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第二获奖人  200112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

 

2-3

学术

研究

近五年来承担的学术研究课题(含课题名称、来源、年限、本人所起作用)

(不超过五项);在国内外公开发行刊物上发表的学术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

署名次序与时间)(不超过五项);获得的学术研究表彰/奖励(含奖项名称、

授予单位、署名次序、时间)(不超过五项)

学术研究课题

 基于纳米半导体光敏蛋白质复合膜原位光谱电化学分析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2001.12003.12   参加者

学术论文

 在单波长分光光度计上进行双波长光度分析法的光度误差讨论

大学化学,2003182第二作者

气相色谱-质谱法测定城市大气中的有机污染物,大学化学,200318(5)第一作者

纳米氧化钛溶胶一凝胶固定葡萄糖氧化酶制备生物传感器

化学传感器,2004241):3439. 第六作者

毛细管电泳电化学检测葛根和葛藤中几种黄酮类化合物

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43(4): 672~ 675. 第三作者

 

             

课程类别:公共课、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


2. 主讲教师情况⑸

2-1

基本

信息

姓 名

 樊惠芝

性别

 

出生年月

 1962.11

最终学历

 研究生

 

 副教授

电 话

 65642009

 

 博士

 

 

传 真

 65642009

所在院系

 复旦大学化学系

E-mail

 hzfan@fudan.edu.cn

通信地址(邮编)

 上海市邯郸路220号,复旦大学化学系,200433

研究方向

  分析化学

2-2

教学

情况

近五年来讲授的主要课程(含课程名称、课程类别、周学时;届数及学生总人数)

(不超过五门);承担的实践性教学(含实验、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

学生总人数);主持的教学研究课题(含课题名称、来源、年限)(不超过五项);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刊物上发表的教学研究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署名次序及时间)(不超过十项);获得的教学表彰/奖励(不超过五项)

 

课程教学

  课程名称               课程类别          周学时     届数     学生总人数

分析化学               本科生专业基础课     2        2          470

工业分析化学           本科生专业选修课     2        5          210

无机化学与化学分析实验 本科生专业基础课      3        5          160

普通化学实验           本科生专业基础课     3        1           32

指导本科毕业论文                                    5           10

教学研究

   国家基金委“人才培养基金-能力培养”项目子课题

2008~2009  主持人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教材规划——分析化学原理(第二版)

        2008~2010  参与者

 

2-3

学术

研究

近五年来承担的学术研究课题(含课题名称、来源、年限、本人所起作用)

(不超过五项);在国内外公开发行刊物上发表的学术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

署名次序次序与时间)(不超过五项);获得的学术研究表彰/奖励(含奖项名称、

授予单位、署名次序、时间)(不超过五项)

 

学术研究课题

国家基金项目《高通量乙酰化蛋白质修饰谱分析新技术及其在肝癌转移复发中的应用研究》                   

项目批准号:20675020 2007.1-2009.12),负责人

学术论文

1.          Comparative Proteomics and Molecular Mechanical Analysis in CDA-II Induced Therapy of LCI-D20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Model. Journal of Cancer Research and Clinical Oncology, 2009, 135( 4): 591-602. 第一作者

2.          Fabrication and performance of poly(methyl methacrylate) microfluidic chips with fiber cores. Journal of Chromatography A. 2008, 1179, 224–228. 第一作者

3.          Fiber-packed channel bioreactor for microfluidic protein digestion. Proteomics 2007, 7, 34453449. 第一作者

4.          Comprehensive proteome analysis of mouse liver by ampholyte-free liquid-phase isoelectric focusing. Electrophoresis 2008, 29, 29, 2372~22380. 通讯联系人

5.         Combination of liquid isoelectric focusing and 2-DE applied to the analysis of alkaline proteins. CHEMICAL JOURNAL OF CHINESE UNIVERSITIES-CHINESE 27 (10): 1830-1834 OCT 2006. 通讯联系人

             

课程类别:公共课、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


2. 主讲教师情况⑹

2-1

基本

信息

姓 名

 牛国兴

性别

 

出生年月

1965.8

最终学历

 博士

职 称

 副教授

电 话

65642770

 

 博士

职 务

 

传 真

 

所在院系

 复旦大学化学系

E-mail

 gxniu@fudan.edu.cn

通信地址(邮编)

 上海,邯郸路220,复旦大学化学系,200433

研究方向

 催化、精细有机

2-2

教学

情况

近五年来讲授的主要课程(含课程名称、课程类别、周学时;届数及学生总人数)

(不超过五门);承担的实践性教学(含实验、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

学生总人数);主持的教学研究课题(含课题名称、来源、年限)(不超过五项);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刊物上发表的教学研究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署名次序及时间)(不超过十项);获得的教学表彰/奖励(不超过五项)

 

课程教学

课程名称            课程类别           周学时   届数    学生总人数

  分析化学            本科生专业基础课     2       2         150

  仪器分析实验        本科生专业基础课     6       1         100

  综合化学实验        本科生专业选修课     6       5         500

  工业催化            本科生选修课         2       2          10

高等物理化学实验    研究生必修课         5       3         100

科学研究训练实验    本科生专业选修课     3       1          14

指导研究生                                        2           2

  指导本科生毕业论文                               5           6

教学研究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教材规划——分析化学原理(第二版)

2008~2010  参与者

<<化学综合实验>>的课程改革初探――“十五”本科课程建设项目(复旦大学),2001.3-2003.3主持人

综合化学实验教学中心二期建设”项目(复旦大学),

2003.7-2004.12  主持人

本科生科学研究能力训练的化学实验平台建设(复旦大学),

2007.5-2007.11主持人

教学论文

细胞色素b5蛋白的提取、纯化及其性质研究

《大学化学》,2006,21(1):41,第二作者

  “综合化学实验中心”建设、运行和管理的经验交流

大学化学实验教学与实验室建设研讨会论文集, 2004.7

教学著作

《仪器分析实验》(第二版)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二章作者

教学奖励

1.《综合化学实验的课程设计和实践》获2003年获复旦大学教学成果三等奖,

第一获奖人;

2.《仪器分析和物理化学实验A上》获2007年复旦大学精品课程,

第二获奖人

 

2-3

学术

研究

近五年来承担的学术研究课题(含课题名称、来源、年限、本人所起作用)

(不超过五项);在国内外公开发行刊物上发表的学术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

署名次序次序与时间)(不超过五项);获得的学术研究表彰/奖励(含奖项名称、

授予单位、署名次序、时间)(不超过五项)

 

学术研究课题

1. 全氟材料中的全氟辛酸/辛磺酸及其盐的测定方法的建立,

上海检验检疫局工业原材料检测中心,2004.9-2005.5, 独立承担

2. 新型加氢处理催化剂载体的研究,

中石化抚顺石油化工研究院, 2005.10-2007.12,主要承担

3. 4’-甲基-2-氰基联苯的技术开发,

浙江天宇医药化工有限公司, 2004.8-2009.8, 独立承担

4.“复旦-浙江天宇医药联合开发实验室,

浙江天宇医药化工有限公司, 2007.5-2010.5, 独立承担

学术论文

Teflon材料及不粘锅涂层中的微量全氟辛酸(PFOA)GC-MS测定研究,

复旦学报(自然科学), 2007,46(3):291-296,第一作者

()四磺酸基酞菁修饰玻碳电极制备一氧化氮传感器,

复旦学报(自然科学), 2006,45(3):335-338,第二作者,通讯联系人

等离子体质谱法测定硅片硼磷硅玻璃层中硼磷含量

分析化学,2002,30(7):885, 第三作者

 

             

课程类别:公共课、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

 

3. 教学队伍情况

3-1

人员

构成

(含外

聘教师)

姓名

性别

出生年月

职称

学科专业

在教学中承担的工作

  

 1949.10

 正高级讲师

 分析化学

主讲分析化学基础课程

参与课程教学与改革实施

 刘宝红

 

 1969.5

 教授

 分析化学

主讲分析化学基础课程

参与课程教学与改革实施

陆豪杰

 

 1974.1

 教授

 分析化学

主讲分析化学基础课程

参与课程教学与改革实施

 孔继烈

 

 1964.12

 教授

 分析化学

讲授分析化学基础课程

参与课程教学与改革实施

 吴性良

 

 1943.10

 教授

 分析化学

主讲分析化学基础课程

参与课程教学与改革实施

 樊惠芝

 

 1962.11

 副教授

 分析化学

主讲分析化学基础课程

参与课程教学与改革实施

 牛国兴

 

 1965.8

 副教授

 分析化学

主讲分析化学基础课程

参与课程教学与改革实施

 许雪姣

 

 1974.4

 讲师

 分析化学

讲授分析化学基础课程

参与课程教学与改革实施

  

 

 1976.10

 讲师

 分析化学

参与讲授分析化学基础课

参与课程教学与改革实施

 包慧敏

 

 1976.9

 讲师

 分析化学

参与讲授分析化学基础课

参与课程教学与改革实施

 方彩云

 

 1977.8

 讲师

 分析化学

参与讲授分析化学基础课

参与课程教学与改革实施

 高明霞

 

 1977.1

 讲师

 分析化学

参与讲授分析化学基础课

参与课程教学与改革实施

 杨芃原

 

 1949.8

 教授

 分析化学

指导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

张祥民

 

 1962.11

 教授

 分析化学

指导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

3-2

教学队

伍整体

结构

教学队伍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学缘结构、师资配置情况(含辅导教师或

实验教师与学生的比例)

教学队伍结构

复旦大学分析化学学科是全国重点学科和上海市重点学科,同时是教育部创新科学仪器工程研究中心的依托单位,近年来在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及国际学术前沿的教学科研中均取得显著的成绩。以此为依托,形成了一支高水平的教学队伍,分析化学学科带头人与分析化学研究所正副所长都在其中。

7名主讲教师有教5和副教授2名,半数以上有国外学习工作的经历并保持着与国内外学术领域的经常交流。教学队伍成员80 %以上具有博士学位。

主讲教师中50岁以上2名,45岁以上1名,均有20年以上授课经验;4名均< 45岁,也已具有数年教学经历及经验;同时有充足的年轻后备人员,队伍的老、中、青梯队分布比较合理

教学队伍成员约20 %从其他学校或科研单位取得学位,如陆豪杰于中科院兰州化学物理所获博士学位、张祥民于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获博士学位,樊惠芝于山西大学获硕士学位,还有数人来自于华东师范大学、郑州大学等。

复旦大学正努力建设一流的研究型大学,分析化学教学队伍的教师也承担着国家重大/重点、教育部、省市以及企业等各种来源的科研项目,具有出色的研究成果,一些教授在各自研究领域中享有较高知名度,其中有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名,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3名,国家人事部“新世纪百千万人才”1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名,复旦大学世纪之星2名。他们在教学中融入科研特色,介绍当今学科前沿的研究动态和自己的或熟悉的研究内容,在讲课中十分吸引学生,不仅丰富了课程内容、提高了教学质量,而且收到良好教学效果,使学生对于所学感到兴趣,一些同学二年级即与任课教师联系希望加入课题组活动。

重点学科的强大科研力量形成了对教学的强有力支撑由这些教师组成的教学科研复合型的稳定的教师队伍,为提高教学质量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先后获得过上海市普通高校优秀教材二等奖、上海市教学成果二等奖、上海市育才奖、复旦大学本科教学贡献奖上海市优秀青年教师、教育部优秀骨干教师、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等奖励,历年教学受到学生好评。

师资配置情况:

本课程按分析化学(Ⅰ)、(Ⅱ)在两学期开课,根据化学、应用化学、高分子化学、材料化学、生命科学等每年近400人的教学需求,每学期各开课2~4门,每门课配备主讲教师1~2名、辅导并参与部分讲授的教师1名,并对每门课配备1~2名研究生助教。即平均主讲教师与学生比例1:60~1:90,辅导教师与学生的比例一般为140左右

科研工作背景:

教学队伍成员承担着国家、省市、教育部以及企业等各种来源的科研项目,具有出色的研究成果如:

刘宝红  教授,博士生导师,化学系分析化学研究所副所长1997年获理学博士,于20022004年访问瑞士洛桑高工,2005年巴黎高师邀请访问教授。从事生物传感器、芯片分析系统和蛋白质组学等领域研究。主持和参与完成国家基金委面上和重大项目子课题、国家863973课题。发表SCI论文40余篇。担任《化学传感器》编辑、国际电化学学会生物电化学部副主席,多次应邀在学术会议上报告。开设研究生选修课程,参加基础实验教学,并主讲分析化学基础课程,讲授条理清晰,同时将科研特色融入讲课。

孔继烈  教授,博士生导师,复旦大学化学系副系主任,化学系分析化学研究所所长。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993年获理学博士,96年赴美博士后研究。在化学/生物传感器及芯片分析系统领域取得较大成果,先后主持国家基金委重点/面上项目5项、“973”子课题1项、“863”项目2项,教育部优秀人才计划3项、上海市跨世纪人才计划1项、上海市专项计划3项。发表SCI论文80余篇。国家基金委化学部评审组成员,担任《分析科学学报》、《电化学》、《化学传感器》编委,《科学通报》特约编辑,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化学传感器专业委员会委员。讲授仪器分析本科基础课及高等仪器分析硕士学位课。讲课旁征博引,十分生动。

陆豪杰  教授,博士生导师,化学系化学生物学研究所副所长。中科院兰州化物所获理学博士,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博士后研究。03至今在复旦大学化学系和生物医学研究院从事蛋白质组学新技术研究和疾病蛋白质组学研究。2006.9-2007.9 在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医学院生理系从事心脏和肝脏的Proteasome的磷酸化研究和20SsubunitsN端乙酰化研究,以及心肌线粒体的磷酸化研究。主持多项国家级项目包括863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在国内外核心期刊上发表文章六十余篇,其中47SCI文章;以第一作者或者通讯作者发表在核心期刊31篇文章,其中21SCI文章。主讲分析化学专业基础课和分析化学进展、质谱学实验等研究生课程

  正高级讲师,曾获2001年上海市育才奖等多项奖励。科研方向为光度分析和化学分析研究,以及稀土发光材料的测试和开发应用研究,发表论文16篇;在超细材料包膜荧光粉研究、荧光粉发光性能的改进提高、新型发光材料的研制开发等应用课题研究以及为生产实际服务中,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应。近年来所参与的十余项科研项目获得经费总数达到625万元。主讲分析化学基础课程,并主持分析化学、分析化学实验、无机化学与化学分析实验、普通化学实验、大学化学实验等多门课程。

樊惠芝 副教授,博士1988年于山西大学化学系获理学硕士,2008年于复旦大学获理学博士。1993~1994年北京大学化学系访问学者,研究模拟酶及其在荧光和化学发光分析中的应用。主要从事电分析化学与蛋白质组学研究。参与 973项目、863项目等多项课题。发表论文三十余篇。讲授分析化学及工业分析化学、食品化学分析、无机与分析化学实验及仪器分析实验等课程

牛国兴  副教授,博士。化学系综合化学教学实验中心主要负责人。1995年于复旦大学获博士学位,1999.5-2001.1年在香港科技大学做博士后。先后完成多项国家、上海市和企业合作科研项目。发表论文32篇。主讲《分析化学》、《现代仪器分析及应用》、《工业催化》以及《综合化学实验》、《高等物理化学实验》等多门课程。

杨芃原  复旦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复旦大学蛋白质组学研究中心主任, 生物医学研究院副院长。2002-2005年担任国家基金委化学部评审组负责人,中国化学会分析化学学会副主任,973项目首席科学家。在质谱新技术和蛋白质质谱分析新方法等研究中取得重要成果,负责973 项目、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科技部“十五”重大攻关、基金委重大项目、专项及上海科委重点项目等多项课题,发表SCI论文150余篇。现任中国人类蛋白质组学学会副理事长、质谱学会常务理事、化学生物传感器和计量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分析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Spectrochimica Acta Electronica编委和中国《分析化学》、《分析科学学报》等多项编委。曾获国家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三等奖、中国化学会梁树权分析化学基础研究奖、上海化学化工学会庄长恭奖,2003年获上海市优秀发明一等奖,2006年教育部国家自然科学提名一等奖,多次应邀在国际会议作大会报告或邀请报告。开设高等分析化学等研究生课程,专业英语等本科生课程,在分析化学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张祥民  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市优秀青年教师。1994年于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获理学博士。19962004年先后赴德国学术交流与合作研究。从事色谱分析和蛋白质组学等研究,近年着重研究建立蛋白质多维分离方法及其生物质谱联用在线鉴定的新技术平台,研究植物释放的化学信号物质,芯片微通道色谱和电泳2D分离新技术等。承担973863课题多项,并主持“八五”、“九五”、“十五”攻关项目国际合作研究项目等二十余项,建立了多项分析新技术,研制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便携式快速气相色谱仪;发表SCI论文70余篇,现代色谱分析等学术专著4部。获6项技术发明专利授权。担任中国色谱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化学会色谱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蛋白质组学会理事;上海市分析测试协会副理事长;《色谱》杂志编委等。开设高等分析化学、色谱理论基础等研究生课程,并在分析化学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中发挥重要作用。

许雪姣  讲师2004年获博士学位。参与 973项目、863项目等多项蛋白质组学新方法以及新技术研究课题,主持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发表论文13篇。讲授《分析化学》、《分离分析化学》、《仪器分析实验》《无机与分析化学实验本科专业基础课以及质谱学实验等研究生课程

包慧敏  讲师,2008年获博士学位,主要从事生物质谱为基础的定量蛋白质组研究。参与完成973863等项目。已发表SCI论文近十篇。辅导和讲授分析化学、医学无机化学和有机化学部分课程,主讲本科生基础实验课程包括无机与分析化学实验、有机化学实验等。

  讲师。2005年获得理学硕士,在职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色谱分离分析(色谱柱及其填料的制备)。先后参与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上海市科委项目发表论文12篇。主讲基础化学、医用有机化学、医用高分子材料、医用基础化学实验、有机化学实验等。仪器分析实验课程负责人。

方彩云  讲师,2005年获博士学位,参与 973项目、863项目等多项课题,主要从事疾病蛋白质组学研究。发表论文论著14篇。辅导和讲授分析化学、无机与分析化学实验等基础课程及专业选修课程。

高明霞  讲师,2006年获理学博士学位,2007年德国国家环境健康研究中心访问学者,从事复杂样品的分离分析研究。研究方向为蛋白质组学,主要是生物色谱新技术新方法在蛋白质组学中的研究应用。参与分析化学基础课程和课程教学与改革实施。

3-3

教学改

革与教

学研究

近五年来教学改革、教学研究成果及其解决的问题(不超过十项)

复旦大学分析化学学科作为全国重点学科和上海市重点学科,紧抓学科建设。分析化学基础课程与一系列本科生研究生相关课程都是重点学科建设的重要内涵。在重视科研和研究生培养的同时,重视基础课程建设和本科生培养;在积极推动本科生参与各项课外科创活动的同时,认真提高基础课程教学质量。近年来,在强大的学科背景和扎实的教学传统基础上,多次召开学科研讨会,研讨教学改革与实施方案。作为国家理科人才培养基地创建名牌课程,近年来的改革成果:

1完成课程体系改革和教学大纲修订

根据学科发展趋势,研究国内外分析化学有关教学,提出合并、重组、更新原体系中的定量分析和仪器分析课程,以解决物质分析问题为出发点重组课程。新体系设立了以定量分析为课程教学目标的分析化学课程,加强对分析化学学科的总体认识,改进分析化学的知识构架,提炼经典分析化学内容,拓展近代的分析化学基础及新方法的知识面。

全面修订了教学大纲并在5届学生的课程教学中执行

 

2完成新教材编写出版

在多年教学积累的基础上,具有复旦特色的新编教材《分析化学原理》于20046月由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2007年获得上海市普通高校优秀教材二等奖。现已入选“十一五”国家规划教材,《分析化学原理》(第2版)修订工作已经开展。

为体现基础性课程的时代特点,利于启迪学生创新思维意识,并结合我国的教学特点以及教学实践的结果,新教材的内容选择得当,较好地处理几个关系:

       经典内容与近代内容的知识平衡,提炼经典内容,增加近代内容;

       更新知识的基础性和前沿性,入编教材内容以新知识的基础内容为主;

       分析方法的广、浅、新和重点内容的深入讨论的关系,以常用的基本分析方法和手段为重点,扩大知识容量

       概念、原理与描述性、实践性知识的关系,以概念、原理性知识为导向;加强分析化学总论共性知识的阐述,并有针对性地选择具体方法。

⑤分析方法的方法论、发展史、与科研任务与社会热点相结合的内容,以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和创新欲望

该教材在4届学生教学中受到好评。北京大学李克安教授认为:“《分析化学原理》是一本值得推荐的好教材。该教材注意了对分析化学总论共性知识的阐述,注重分析化学知识的基础性和前沿性,编写内容有新意。是国内为数不多的将化学分析与仪器分析内容整合在一起的教科书,利于学生获得完整分析化学知识。”

 

3初步完成全套课程的电子教案

根据课程改革要求,从2001年起采用PPT辅助教学手段,2003年已将本课程的全部内容都制作PPT形式,并逐年完善,目前所有的主讲教师都全面采用PPT与板书相结合进行教学,增加了课堂教学的直观性和信息量,使课堂教学有更多的时间讨论、思考。

本课程进入复旦大学网络课堂,教学大纲、参考教材、课堂教学P.P.T.等教学资源可供学生应用,受到学生肯定。

 

4注重主讲教师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建设对于重点学科建设与发展和学生培养的至关重要,分析化学学科积极推进课程教学队伍建设,改善主讲教师队伍结构,吸纳一些学术造诣较深、科研背景强、有一定知名度的教授担任主讲教师。促进青年教师走上讲台,完成主讲教师队伍年轻化。近年来5名年轻教授副教授成为课程主讲教师,多名青年教师先后参加教学活动(辅导、部分讲授),成为主讲教师后备力量。

举行分析化学学科研讨会议,教学小组每学期举行例会活动分析化学课程建设、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讨论,增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互相切磋,共同提高认识、提高教学质量。

积极推进国际国内教学交流,如鼓励教师出国交流或进修,参加全国相关的教学研究会议,参加教学研究,发表教学论文(见附件),参与课程建设和教学讨论,提高教学水平。课程负责人刘宝红教授多次应邀访问瑞士洛桑高工、巴黎高师,积极学习他国的教学经验,并引进国外著名教授作为兼职教师为本科生授课。如Hubert Girault教授(瑞士洛桑高工化学化工学院院长,在分析化学和电化学等领域有重要贡献,发表SCI论文280多篇,编写专著教材《分析和物理电化学》,曾担任国际电分析化学杂志副主编、多种国际著名学术刊物的顾问委员,是法国Carnot基金评审会委员,中科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国际学术委员会顾问。在巴黎高师、北京大学、京都大学等国际著名高校和科研单位讲学授课,有26年丰富的教学经验)20086月到我系为本科生和研究生上课。

通过与海内外专家在教学上进行交流和优势互补,进一步提升我校分析化学学科的层次,在教学研究等方面更上一层楼。

 

5坚持教学方法改革并不断提高

坚持以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为核心的教学方法改革:

在课堂讲授方法上,使用归纳法、探索法、变换视角法,努力开展教学讨论,师生互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教学内容处理上,开展多媒体辅助教学,课堂精讲与课后自学相结合,课上提出问题促进思考,课后留下问题推进自学,提高教学效率;

在课后作业练习上,注意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注重开展课程小论文,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舞台。

在考核方法上,推行“教学全程考核法”。在考核知识点的基础上,重能力考核,重平时考核,应用多样化考核手段,包括平时练习考核及小论文考核,特别是开展撰写课程小论文的教学实践学生称其为“教学改革的亮点”。它与整体教学改革中推行归纳法、个性化教学相辅相成,使考核方法的改革收到成效。

 

6结合教学内容开展学科前沿报告

在课堂上和课后为学生开展结合教学内容的学科前沿报告,结合课程内容介绍分析化学学科前沿课题,如蛋白质检定、生物芯片、电化学分析研究的前沿内容等,引导学生思维,发展研究兴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结合课程内容讨论社会热点问题,如北欧发生二恶英事件时联系二恶英污染的特点讲授检测的方法;2005年发生苏丹红事件时联系社会上的分析测试需求介绍分析方法;讲授荧光分析方法时,正好结合我国科学家研究成功免疫荧光法检测“非典”病毒的讲授,让学生感受课程的现实意义。

 

7)教学改革实践成效     

教学改革实践得到了学生们的肯定。他们说:“真正体会到自主学习的快乐,也让我深刻地明白教师的真正作用在于点拨,而非全盘灌输”;“我非常喜欢老师那种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很符合我们的思维方式,讲课内容好象不是从书本上来的,而是自己老师一起想出来的”;“小论文是一种好方式,逼迫自己去掌握弄清楚一些模糊的概念”;“写作过程,不仅仅学到如何去写,更重要的是归纳了知识,总结了概念,我觉得这学期我老师学到了很多思维的方法,收获很大。”

具体效果表现在教学质量有所提高,发掘了一批优秀的、富有创造力的学生。有的在低年级就推荐进入课题组参与科研活动,显出了其创新能力。有的撰写了有一定质量的课程论文,如刘晓英同学的“双波长分光光度法的光度误差讨论”一文已在《大学化学》上发表。这些在过去低年级学生中是极少见的。

分析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创新改革的实践获复旦大学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

 

8教育部创建名牌课程

分析化学课程已获“国家理科人才培养基地创建名牌课程”项目(国家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00~2003

 

9发表多篇教改教研论文

教学队伍成员在改革进程中,积极探索、总结,近年来在各种刊物上发表了教学研究论文十多篇。(见附件)

 

10)教学队伍成员获得多项教学研究奖励

《分析化学原理》   上海市普通高校优秀教材二等奖        2007

上海市研究生优秀学位论文(贾韦韬,导师组成员陆豪杰) 2007

复旦大学本科教学贡献奖             复旦大学           2007

理科化学人才培养基地的建设与教学实践上海市教学成果二等奖2006

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谱学导论课程建设      2005

上海市教育成果奖一等奖谱学导论课程建设      2005

复旦大学优秀研究生导师                          2005

上海市教育系统文明组室    上海科教系统文明建设委员会  2004

复旦大学基础学科复华化学学科奖教金  一等奖(2项)     2004

复旦大学基础学科复华化学学科奖教金 二等奖(5项)2003040607

复旦大学基础学科复华化学学科奖教金 三等奖      2004

教育部优秀青年骨干教师                         2003

上海化学化工学会大学生优秀论文奖(邹晓华,导师孔继烈)  2003

复旦大学本科教学名师奖                          2003

分析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创新改革的实践  复旦大学教学成果二等奖 2003

基础化学实验课程体系改革及教学实施  复旦大学教学成果三等奖  2003

教育部第三届青年教师奖(个人奖)2002

上海市育才奖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    2001

 

 

3-4

师资

培养

近五年培养青年教师的措施与成效

学校和化学系政策规定教师必须到教学第一线,教授必须讲授基础课程,把教学情况与职称提升相结合,规定每位教师必须达到一定的教学工作量。并采取多种措施培养青年教师,如根据化学系制定的“教师课程准入制”和教学考核制度,注意选拔青年教师;支持青年教师出国()进修、访问和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提高学术水平;聘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老教师组成教学指导小组,通过听课或座谈等方式,帮助青年教师提高教学水平;鼓励和支持青年教师攻读在职博士学位;提供教师教改项目资助,鼓励教师积极进行教学研究,撰写教学论文,等等,促进青年教师素质的提高。

本学科在培养青年教师参加课程教学中注意做到:

(1)       课前培训,试讲后择优准入

实行教师开课培训及准入制度,包括申请初选培训考核后准入等环节。通过初选的青年教师必须先听课、参与教学活动,完成一些教学辅助工作。承担一段时间助教后,在课程教学负责人和其他教师组成的考核小组面前试讲,通过后进入后备教师队伍。

(2)       随课学习,共同备课

    首先由老教师带教青年教师,搭班组合上课,从部分章节的教学讲授开始,要求阅读相关资料,理解消化,进一步深化对课程内容及课程教学目标的理解;与老教师共同备课,讨论授课内容、方式等。

(3)       随堂听课,及时交流讨论

青年教师逐步承担讲课任务后,组织老教师随堂听课,课间课后及时交流,在准备教案、讲课技巧、语言表达以及考试等各个环节进行具体指导。

(4)           组织教学研究活动

举行分析化学学科研讨会议和教学小组学期例会活动,分析化学课程建设、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讨论,增进交流,互相切磋,使青年教师得益非浅。同时,组织参加全国性会议交流、各有关科学技术讲座,从中吸取营养。

(5)           鼓励投入教学研究与科学研究

鼓励青年教师参加教学研究与创新,发表教学论文,参与课程建设和教学讨论,推动年轻教师在教学研究上作出成绩。同时,鼓励青年教师积极投入科学研究,在取得科研成果的同时,使业务水平快速提高,这也是师资培养的必要途径。

近年来多名青年教师走上讲台授课,获得良好教学效果

 

 

学缘结构:即学缘构成,这里指本教学队伍中,从不同学校或科研单

位取得相同(或相近)学历(或学位)的人的比例。


4
.课程描述

4-1本课程校内发展的主要历史沿革

分析化学课程是为化学类、生命科学类等本科生开设的一门重要基础课,开课历史已久。

上世纪五十年代的分析化学课程仅包括定量化学分析及定性化学分析(含实验),由蔡淑莲主持,教材使用前苏联阿列克谢也夫斯基著的《定量分析》及阿列克谢也夫著的《定性分析》中译本。

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进行课程改革,从60年起本课程中定性化学分析部分包括实验并入无机化学课程中,并根据化学学科及分析化学的发展,设立分析化学(一)(内容为定量化学分析及实验, 周学时为3+6)和分析化学(二)(内容为仪器分析及实验, 周学时为3+4)两门课程,由陶增宁主讲分析化学(一),使用教材为汪葆浚编写的《分析化学》,陈国亮主持实验,使用自编教材;由朱世盛主讲分析化学(二),陈剑鋐主持实验,使用教材均是自行编写的讲义。复旦大学是国内综合大学化学系中第一所把仪器分析内容列入基础课的学校 (国内综合大学化学系直至80年代初才列入) 。两课程直至1966年停开。

1977年恢复高考招生之后,继续按60年代格局开设课程,但在内容上作了调整、充实、更新,更名为定量分析及仪器分析两门,相应的实验单独设课。两门课程都重新编写教材,分别于1983年、1984年由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定量分析课程(周学时为3)由陶增宁主持,使用陶增宁、柴华丽、唐尚明编写的《定量分析》教材。仪器分析课程(周学时为3)由朱世盛主持,使用朱世盛编写的《仪器分析》教材。相应的实验课程单独设课。80年代初仪器分析课程的开设及教材的出版, 引起了国内同行的注意, 课程教学处在国内领先地位。

1994年学校进行按类教学改革,重新调整课程结构。按分析化学课程发展的趋势, 将原定量分析和仪器分析两门课合并,经调整、充实后更新为分析化学和谱学导论两门课,均列为化学类各专业的基础课程。分析化学课程以定量分析内容为重点,课程由吴性良主持, 制订了教学大纲,编写了分析化学讲义。按《分析化学(上)》(周学时为2)以定量化学分析内容为重点,《分析化学(下)》(周学时为3)以仪器分析内容为重点,于1996年开始教学执行。先后有吴性良、马林、朱万森、徐华华等参加讲课。

2002年学校进行全面学分制改革, 设立了一年级理科平台课程。在新的课程体系中,分析化学被列为专业基础课,周学时定为2+2,先后由吴性良、马林主持课程。为此,根据复旦大学2002年本科教学方案重新修订了教学大纲,《分析化学()》(周学时为2)内容为化学分析法和电化学分析法,《分析化学()》(周学时为2)内容为光学分析法、分离分析法以及化学计量学部分,并对《分析化学》讲义再次修订,20046月由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在本科生教学中使用。自2000年开始尝试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至2002年起在教学中全面使用课程电子教案,采用PPT与板书相结合,更新了课程教学面目,收到很好效果。教材《分析化学原理》的出版, 电子教案的主要内容在网上公布,使学生在课前可获得更多的课程教学信息,为深入改革教学方法, 打下了基础。

2004年莱,分析化学课程教学由本申请的教学队伍承担,马林、刘宝红主持,采用吴性良、朱万森、马林编写的《分析化学原理》为基本教材。

 

 


 


4-2 理论课或理论课(含实践)教学内容

4-2-1结合本校的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和生源情况,说明本课程在专业培养目标中的定位与课程目标

分析化学课程是本科教学课程体系中的核心专业基础课程之一,授课对象涉及复旦大学化学系、高分子系、材料系、生命科学学院学生,为学生以后从事无机和有机合成、物质和生命的物化表征与分析奠定知识基础和认识方法。面对研究型大学培养综合性、研究型与创新型人才的目标,本课程设计的指导思想:学习知识—-提出问题---锻炼能力—-提高素养。通过对分析化学的基本知识及理论、化学分析法、电分析法、色谱分析法、光学光谱法等的系统学习, 掌握获取物质化学组成、含量、状态信息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及测量原理,建立起认识物质的严格的的概念,了解仪器的结构及各类分析方法的特点、应用范围及局限性,培养学生运用分析化学知识思辨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2-2知识模块顺序及对应的学时

知识模块结构:

按学期分设2门课程

 

分析化学(I) ——每周2学时,共34~36学时。其中:

绪论(分析化学总体介绍),2学时左右;

定量分析引论(包括误差理论、化学计量学初步),6学时左右;

化学分析法,14学时左右;

电化学分析法,12学时左右;

分析化学(II) ——每周2学时,共34~36时。其中:

    光学分析法,20学时左右;

分离方法与色谱分析法,12学时左右;

其他分析方法、分析过程与复杂物质分析等等,4学时左右。

 

  分析化学(I) 为 总论、化学分析法、电化学分析法,

分析化学(II) 光学分析法、分离分析与色谱分析法

 

4-2-3课程的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课程重点:

获取物质化学组成、含量、状态信息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及测量原理,建立起认识物质的严格的的概念,要求了解各类分析方法的特点、应用范围、局限性以及相关仪器的结构,初步具有根据实际问题选择合适分析手段的能力。

 

课程难点:

内容丰富,较“散”而“杂”,涉及知识面宽,而教学学时相对有限,学生的预备知识相对不足。

 

解决办法:

努力开展以倡导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为核心的教学方法改革,倡导运用归纳、比较的学习方法。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如PPTVCD, 加强学生对各种分析仪器及测量手段的感性认识;课堂精讲与课后自学相结合,选择部分内容组织学生自学,并加强师生交流, 开展多形式的教学活动, 如前沿讲座、撰写小论文等搭建师生交流平台, 努力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构筑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促进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并尽快适应自主学习。

4-2-4实践教学活动的设计思想与效果(不含实践教学内容的课程不填)

 


 

 


4-2 实验(践)课教学内容

 

4-2-1课程设计的思想、效果以及课程目标

 

4-2-2课程内容(详细列出实验或实践项目名称和学时)

 

4-2-3课程组织形式与教师指导方法

 

4-2-4考核内容与方法

4-3 教学条件(含教材选用与建设;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扩充性资料使用情况;配套实验教材的教学效果;实践性教学环境;网络教学环境)

本课程教学条件完善,主讲教师和辅导教师队伍配备齐全、合理。

使用教材80年代编写出版的《定量分析》《仪器分析》教科书,到90年代中期自编《分析化学》讲义为基本教材,再到出版《分析化学原理》教科书,历经几十年教学积累和共同努力。目前采用吴性良、朱万森、马林编写出版的《分析化学原理》,该教材共计五篇、二十六章110余万字,经7年使用与数稿修改后,于20044月由化学工业出版社正式出版,并在本科教学中已使用4届,收到很好效果。同时,配合教学各部分内容,给出若干参考书籍,学校图书馆和化学系资料室也配备有各种中英文相关教材,推荐学生参考使用。

完成全套课程的电子教案,采用PPTVCD与板书相结合的方式,在教学中全面使用,增加课堂教学的直观性和信息量,使课堂教学有更多的时间讨论、思考。任课教师校园网上开设了虚拟校园网络课堂,本课程课件、大纲、参考书目及习题等挂在网站上供学生使用。教师均可通过向学生公布的网络邮箱、电话、商定答疑时间等,与学生进行交流。生可与教师随时联系。

为开展课程小论文,在讲清小论文的目的要求之后,还介绍论文写作范文。并尝试由教师出题、学生选择和由学生自由选题两种方式结合,推动课程小论文写作,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取新知的能力。

配套实验教材也在长期使用自编出版(复旦大学出版社)的《定量分析实验教程》和《仪器分析实验》的基础上进行更新提高,重新编写的新教材经过试用并反复修订后,获得良好教学效果,已于2008年陆续出版。

 

 

4-4 教学方法与手段(举例说明本课程教学过程使用的各种教学方法的使用目的、实施过程、实施效果;相应的上课学生规模;信息技术手段在教学中的应用及效果;教学方法、作业、考试等教改举措)

课程设计的指导思想:学习知识—-提出问题---锻炼能力—-提高素质。

上课学生规模一般为60~120人不等。

课堂讲利用了现代化教学设施,采用PPTVCD与板书相结合的方式。每周布置作业,由助教老师逐题批改,考试以传统的闭卷考试方法,结合灵活的课堂练习和讨论,开展课程小论文撰写,目的在于让学生在本课程中掌握基本的分析化学知识,学习扩展知识面,为将来发展打下基础。

 

在教学中努力开展方法研究:

法——强调交流

1. 启发式、归纳法,思维能力训练

2. 开展教学讨论,互动式教学,调动积极思维,激发学习兴趣

3. 开展课程小论文,综合练习

——强调自学 

         

1. 抓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方法

2. 抓综合、归纳练习

3. 注意思考、能力训练

 

课程考核内容与方法:

1. 平时作业及课堂练习       ~10%

2. 期中考试与阶段测验       ~20%

3. 课程小论文                       ~20%

4. 期末考试                           ~50%

 

 

 

积极开展教学方法的改革,引入现代化学教学理念与手段

1)结合学科特点,训练归纳思维。

分析化学的学科内容“散”而“杂”,但“目标”相同,在教学中实施以归纳法为特征教学方法,对学生的归纳思维能力进行训练。

2)调动学生思维,开展互动教学。

从设疑、质疑、启迪出发,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开展课堂讨论,鼓励当堂提问。积极开展创造教学方式,体现在探索中求知,在讨论中求真,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加强师生交流与答疑,约定每周答疑时间,给出电话、网上联系方式,激励学生提问、质疑、参与讨论。

3)精炼授课内容,全面推进自学。

讲授知识点的精华、难点,及有助于学生综合素养提高的内容。一般描述性内容由学生自学,以训练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为此提供知识面丰富的教材,指点寻找参考材料的途径。

4)提高课堂教学手段,推行电子教案。

在教学中全面采用PPT+VCD与板书相结合,增加课堂教学的直观性和信息量,使课堂教学有更多的时间讨论、思考。课件等挂在网站上公布供学生应用,受到学生肯定。

5)撰写课程小论文,提倡个性发展。

这一教学方式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空间,为学生个性发展提供了平台。

6)推行多样化的课程考核方法

在教学中提出并实践了“教学全程考核法”,强调教学全过程中运用多种方式考核:平时练习、课程小论文与阶段考核、学期考试相结合,知识点与能力考核相结合,闭卷与开卷考核相结合,按比例总评成绩。

 

  

 

4-5 教学效果(含校外专家评价、校内教学督导组评价及有关声誉的说明;校内学生评教指标和校内管理部门提供的近三年的学生评价结果)

教学效果:

教学改革的努力使学生了解如何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有效的学习方法,培养了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思路。教学受到学生好评,教学方法的改革实践得到了学生们的肯定。具体表现在教学质量有所提高,发掘和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富有创造力的学生。有的在低年级就推荐进入课题组参与科研活动,显出了其创新能力。有的撰写了有一定质量的课程论文,如刘晓英同学的“双波长分光光度法的光度误差讨论”一文已在《大学化学》上发表。这些在过去低年级学生中是极少见的。

分析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创新改革的实践获得复旦大学2003年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有关教师分别被评为复旦大学教学名师、获得复旦大学教学贡献奖。

 

校外专家评价、校内教学督导组评(见附件):

1.  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李克安教授:

“该课程注重分析化学知识的基础性和前沿性,教学内容加强了对学生科学精神的培养和科学素养的教育。教学组完成了相应的教材并且正式出版,编写内容有新意,配套制作了电子课件,课件形式和内容都颇具匠心,教学效果良好,受到学生欢迎。

该课程坚持以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为核心的教学方法改革,进行了有特点的启发式教学,训练学生的归纳思维能力;师生互动,从设疑、质疑和启迪出发,激发学生兴趣;实行全程考核法,进行平时练习、课程小论文与阶段考核、学期考试相结合的多种方式考核。通过撰写课程小论文,不仅使学生系统掌握知识,建立学习信心,同时培养广泛获取知识和思考探究问题的能力,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个性发展提供了空间,为优秀人才的成长创造了条件。”

   本课程改革和建设取得的经验,在全国同类课程中具有影响,具有示范性。

 

2.  浙江大学化学系陈恒武教授:

“课程组不断更新教学理念、改革教学方法。精练授课内容,开展课堂讨论,以互动的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结合教学内容经常开展学科前沿报告,培养学生参与科研的兴趣;积极推行教学全程考核方法,将平时小测验、撰写论文等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的学习方式列入考核,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被学生称为教学改革的亮点,起到了较好的实践效果。”

复旦大学化学系的分析化学课程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和教材建设诸方面取得了令同行瞩目的成绩,已经成为一门在地区乃至全国有较大影响的精品课程。

 

3. 复旦大学化学系朱世盛教授: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教学改革、课程结构的重新调整,《分析化学》课程又进行了第三次重大改革”,“……《分析化学》课程已完全具备了精品课程的各项要件。

 

校内学生评教指标和校内管理部门提供的近三年的学生评价结果

复旦大学学生评教的指标包括了:课程内容充实,信息量大,能反映或联系学科发展的新思路、新概念、新成果;能给予学生思考、联想、创新的启迪;讲课有热情有感染力;对教学内容娴熟,运用自如;对问题的阐述简练准确,重点突出,思路清晰;对问题的讨论深入简出,有启发性;能调动学生情绪,课堂气氛活跃;能有效地利用各种教学媒体,等等。

在这一评价指标体系下,学校随机抽查课程质量,近年来改为每课均开展学生评估。本课程被认为教学效果良好。学生对课程的总体评价都较好,特别是对其中一些教师的评价较高。

 

学校近年的具体评估结果如下(以5计)

 

2005

(抽查)

 2005

(抽查)

2006

2006

2007

2007

 

 

4.65

 

4.69

 

 

  刘宝红

 

4.49

 

 

 

4.12

 

孔继烈

 

 

 

4.62

 

4.67

吴性良

4.44

 

4.49

 

4.55

 

陆豪杰

 

 

4.35

 

4.44

 

朱万森

 

 

4.11

 

4.58

 

樊惠芝

 

 

 

3.95

 

4.00

牛国兴

 

 

 

 

4.43

 

樊惠芝

许雪姣

 

 

 

 

 

4.14

 

化学系评教指标:

课程内容评价,教学方法和手段评价,师德评价,总体评价

化学系学生评价结果(抽查,以5分计)

2004年:4.554.674.68   2005年:4.534.694.37

 

在对学生问卷调查中:

90%右的学生对教学方法中的归纳和启发式运用、互动教学的讨论、精讲与自学相结合处理教学内容的方式,评价为好与较好。

半数以上学生赞成“教学全程考核评分”方法,希望提高平时类的记分比例,其中以希望小论文成绩上升占优。学生普遍认为做课程小论文有很大收获,能帮助理解教学内容,系统化知识,建立了学习信心,培养了找资料获取知识、思考问题的能力。

 

出版《分析化学原理》的化学工业出版社反映:

本课程教材具有新意

 

 

4-6课堂录像(课程教学录像资料要点)

提供的课堂教学录像资料为:

1.     分析化学——绪论(马林)

               和社会热点相结合,给大家一个关于分析化学概貌的认识

2.     电分析化学——极谱分析法和伏安分析法(刘宝红)

这些方法的发展很有意思,很有意义,给了我们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追求进步的很多启示

3.     光学分析法——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吴性良)

               从方法的实际应用和不断进步、扩展中,理解和学习如何创新思维、解决实际问题

4.     分析化学研究前沿与进展(孔继烈)

从最新的科学发展着眼,介绍当今学科前沿的研究动态和所从事的研究课题内容,给予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启示,结合学生的学习进行热情的推动和鼓励

   

5.自我评价

5-1 本课程的主要特色及创新点(限200字以内,不超过三项)

1将原有化学分析与仪器分析内容结合,加强对分析化学学科的总体认识,建立了以定量分析为主线的新体系。将传统和现代相结合,加强共性原理和知识的阐述;注意基础性与前沿性概念、原理与描述性、实践性知识的关系, 注意与分析方法论、发展史相结合,与学科前沿和社会热点问题相结合,具有复旦大学自身特色。

2.教学中强调对获取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质疑、思辨、归纳、表达的能力等诸方面训练。实施了教学全过程中多样化的课程考核方法。

3教材有特色,选材和安排得当,是国内为数不多的将化学分析与仪器分析内容整合一起的教科书,有利于学生获得完整的分析化学知识、启迪创新思维意识。

 

5-2 本课程与国内外同类课程相比所处的水平

上世纪8090 年代,本课程的化学分析部分(原《定量分析》)曾受到北京大学、吉林大学等同行的好评,仪器分析部分(原《仪器分析》)更是在全国作为首开课程的典范,获得很高评价。随着时代的发展,在教学改革中,原《定量分析》和《仪器分析》两门课合并,调整更新为《分析化学》。

近几年,本课程作为国家理科人才培养基地创建名牌课程项目,踏踏实实地完成了许多改革和提高工作,所建立的课程新体系在国内同类课程中具有一定创新,是国内为数不多的将化学分析与仪器分析内容整合为一个整体的课程,特别其中化学计量学内容的加入是国内现行教学体系中少见。

本课程目前是国家理科人才培养基地创建名牌课程(教育部),与国内同类课程相比,无论是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效果,可属国内一流水平。

 

5-3本课程目前存在的不足

1青年教师参与教学积极性较高,但还需进一步加强培养,提高教学水平。

2目前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在目前较有限的课堂讲授学时中还有待改进,需要进一步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努力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条件。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和网络技术的应用上还需要下功夫努力加强。

3评定学生学习成绩的考核过程中,能真正反映学生获取知识运用知识、独立思考归纳创新能力的方式还有待进一步探讨。

 

 

6.课程建设规划

6-1-1本课程的建设目标、步骤及五年内课程资源上网时间表

本课程目前是国家理科人才培养基地创建名牌课程(教育部)。

本课程的建设目标、步骤:

1继续加强教学队伍建设,吸收更多有造诣的教授和青年教师担任主讲,在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基础上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2进一步完善体系结构和丰富课程内容,将更多学科前沿研究融入教学,激发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开展多种形式教学,努力为学生自主学习搭建舞台,鼓励个性化发展,使学生在掌握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基本原理基础上,以创新能力为核心的各方面能力得到提高和发展。

3.大力改进教学手段,完善多媒体辅助教学系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和网络技术为教学服务。目前已把课程大纲、全课课件、习题等材料上网,将在近3年内争取将全程授课录象上网。尽快开通与学生直接网上交流的窗口。

4在本课程教材第二版的编写修订中,充分吸收国内外教材优点,并结合教学实际,将科学研究新内容充实进去。计划于2010年完成出版。

5.进一步改进对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定。推行多样化的考核方法,考核内容以知识和能力相结合。今后的重点是提高能力考核的比重。

 

本课程资源上网计划

本课程电子教案(包括课程教学大纲、全课课件、习题、参考教材等教学资源)已在网站上公布供学生使用

根据课程建设的要求,今后五年将对本课程电子教案作进一步完善提高,做到电子教案及课程相关资料的上网全面开放,完善学校网络课堂中的教学资源。

 

6-1-2三年内全程授课录像上网时间表

今后三年内逐步完成全程授课录像上网

第一年  完成《分析化学 (I)授课录像《分析化学 (II)授课录像

第二年  完成《分析化学 (I)授课录像《分析化学 (II)授课录像技术的修改、上网

第三年        整合《分析化学 (I)》和《分析化学 (II)》两部分, 修订,全程授课录像上网

 

6-2 本课程已经上网资源

网上资源名称列表及网址链接

 

本课程电子教案(包括课程介绍、教学大纲、全课课件、习题、参考教材等教学资源)已在网站上公布供学生使用

 

1.复旦大学精品课程:http://jpkc.fudan.edu.cn

 

2. 复旦大学“虚拟校园网”“网络课堂”:

http://www.vcampus.fudan.edu.cn , 课程ID: 547 , 课程名称:分析化学

 

3. 化学系网:本科生教学—多媒体教学:

http://www.chemistry.fudan.edu.cn/m_jiaoxue/bks.asp

 

课件:分析化学()即总论部分、化学分析部分与电化学分析部分

分析化学()即光学分析部分与分离分析方法(包括经典分离方法与色谱分离等)

 

 

网上资源名称列表及网址链接

课程试卷及参考答案链接(仅供专家评审期间参阅)

 


7. 学校的政策措施

7-1所在高校鼓励精品课程建设的政策文件、实施情况及效果

复旦大学一贯重视课程建设,在教育部精品课程建设计划的推动下,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明确精品课程建设的意义和目的,通过精品课程建设体现新时期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形成具有研究型大学特色的课程教学体系,推进本科生、研究生课程整体水平提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同时推动一批具有很高学术水平的教授、学科带头人进入本科教学第一线,形成结构合理的教学队伍,促进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提升本科教学的水平。

学校和化学系通过立项申请、审核批准、检查验收等管理制度,保证精品课程的建设,还提供了相关的政策支持,包括工作量投入、计入奖励指标等,为相关教师提供工作条件。从制度上和资金配套上支持精品课程建设。

在学校政策支持下,本课程被评为国家理科人才培养基地创建名牌课程(教育部)以后,学校同时给予1万元人民币的配套资助,用于课程建设。2004年被评为复旦大学精品课程以后,学校又投资了2万元课程建设经费。同时化学系也在本课程建设中也投入了相当数量的经费,为任课教师配备电脑,购置教学参考书,提供学科研讨会、教学讨论会及参加学术交流活动的费用等。在青年教师培养过程中实行“准入制度”,通过听课试讲助教主讲程序,培养年轻教师走上讲台。

精品课程的建设促使各门课程加快形成合理的教学队伍,提高了中青年教师参与本科教学课程建设的积极性,加强了教学科研的互相结合互相促进,提高了研究型大学的本科教学水平和教学队伍建设。

 

7-2对本课程后续建设规划的支持措施

本课程获得精品课程立项以后,学校和化学系将按照有关政策,从制度上和资金配套上保证对本课程建设所需的工作条件给予支持

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通过分析化学重点学科建设,进一步形成一支高素质的教学队伍,从中培养1~2名正高级教师和2~3副高级教师;

通过国家基金委“条件建设”和“能力培养”计划,将科学研究内容充实到教学中,更新和提高课程教学内容,并完成“十一五”规划教材《分析化学原理》第二版的修订工作。

增强教师国际化交流,定期请国际上有影响的分析化学教授为化学系本科生教授课程,每年保证2~3复旦教授到国外进行教学和科研交流。

 

 

 


8. 说明栏

 

 

 

附件一

 

专家评审意见1

——北京大学教务长、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李克安教授:

 

 

专家评审意见2

——浙江大学化学系陈恒武教授:

 

 

 

 

 

 

专家评审意见3

——复旦大学化学系朱世盛教授:

 

 

 

附件二

教学队伍成员发表的教学论文:

面向科学前沿与国家需求,更好地引领学生认识分析化学

全国分析化学学科人才培养与教学建设战略研讨会,2008.3

研究生助教教学队伍的培养与管理全国大学化学实验教学与实验室建设研讨会论文集,2006.7

《分析化学原理》的编写及内容介绍

第八届全国大学化学教学研讨会论文集, 2005.4

在分析化学课程中开展撰写小论文的教学实践

                               第八届全国大学化学教学研讨会论文集,2005.4

让更多学生走进化学实验,  第八届全国大学化学教学研讨会论文集, 2005.4

在单波长分光光度计上进行双波长光度分析法的光度误差讨论,大学化学,2003,18(2)

气相色谱-质谱法测定城市大气中的有机污染物       大学化学,2003185

应用因子分析法对地面水质污染状况的研究,    复旦学报,200317(2)

基础化学教学实验中心建设与管理,  实验室技术与管理,2003,205

化学教学实验中心队伍建设的一些做法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03,21(化学教学专辑)

完善化学教学实验中心管理体制,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03,21(化学教学专辑)

以实验技术要素为主线的普通化学和化学分析实验》课程改革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1(化学教学专辑) 2003.10

基础教育平台中的普通化学实验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1(化学教学专辑) 2003.10

假设检验和置信度的选取,          大学化学,2002172

基本技术训练中的创新教育——低年级大学化学实验课改革方案

                                               实验技术与管理   1932002.7

 


附件三

学生评价:

“真正体会到自主学习的快乐,也让我深刻地明白教师的真正作用在于点拨,而非全盘灌输”

“了解了分析化学中各种思想方法和各种思想火花的精妙,明了分析化学首要工作其实质是以人类最大的智慧去接近真值……

“我非常喜欢老师那种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很符合我们的思维方式,讲课内容好象不是从书本上来的,而是自己老师一起想出来的”“对学习方式是一种启示,收获很大。喜爱老师的教学方式,尤其在启发学生思维、归纳知识方面,用PPT方面别具一格。”

   “使思考问题更加严密,多样化,同时也使自己对化学的兴趣有所提高。”

   “上了一堂真正的‘专业基础课’,老师对科学道理的讲解与方法的启发,令我有一种全新的感受,虽然我现在还很‘弱’,但我有足够的信心学好一切。”

“小论文是一种好方式,逼迫自己去掌握弄清楚一些模糊的概念”

“写作过程,不仅仅学到如何去写,更重要的是归纳了知识,总结了概念,我觉得这学期我老师学到了很多思维的方法,收获很大。”

 “老师在课堂上展开学术讨论,以及布置学术论文是他的课的一大特点。写学术论文是一件非常费时费心的事,但其中的收获也是任何习题之类所不能比拟的。在耗时一个月的准备中,对于以前很多方面知识点的浅显认识甚至是错误认识,都在查阅大量的资料,深入了解中暴露并且给予纠正。在此过程中,浅读文献对于以后做研究工作时大量阅读文献的要求起到铺垫的作用,受益匪浅。”

 “我的收获极为丰富,它不仅给了我很多仪器分析的初步知识,而且教会了我很多哲学道理。……上课老师的发散性授课方式使我学到了很多课本以外的东西,使我受益匪浅。教会了我作为一个学化学的学生,应该会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一个问题,以求获得多方面的信息,解决我所要回答的问题,既培养了我的思考能力。

“在本学期我才真正接触到了学术论文的皮毛……这些都和本学期分化课的创新性教学分不开的,老师在基础课上培养同学素质的方法我是十分赞同和拥护的。此外,我还有一个收获就是对知识的对比和总结归纳能力增强。”“我自己归纳了好几张对比的表帮助记忆,发现这样的效果的确不错。”

“这门课不仅让我学到了课本上的知识,在学术上有所收获,还让我学到了不少课本外的东西。课上讲课内容启发了我的思考,让懂得思考的重要性,学到了在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步的方法。论文的写作也令我受益。在查阅资料的过程中,知识面得以拓展,也接受了不少新信息,了解了很多最新的技术和发展动态。总而言之,这门课程进一步培养了我的自学能力,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从这门课中学到的最重要的不是专业知识,而是学习的方法,对知识进行系统整理、归纳、整合、理解、应用的这么一个过程,对一个学生来说最为重要的东西,我相信,也是师最想教授给我们的东西。”

 “本次课程中,获益最多是从写论文处。让我把前后知识进行联系比较,从而掌握得更扎实。并且借此机会借阅了很多相关书籍,知识的丰富性得到增强。”

“收获不少,因为老师比较注重能力的培养,其启蒙式的教学方式着实使我受益匪浅。在课堂上积极引发思考,引导我们自主学习的能力,而不是填鸭式的教育,给我们很大的自由与发展空间。”

“本课程的知识面是非常广的,信息量很大,教材也编得不错,便于自学和拓展视野。”

   “评分方法较新颖、合理,可坚持。”


版权所有 © 分析化学
技术支持:南京苏迪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