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课(含实践)教学内容
发布时间: 2010-04-29 浏览次数: 477

 

 1课程在本专业的定位与课程目标
本课程是运用卫生经济学理论和方法,对居民健康状况、卫生服务与社会经济发展相互关系及其经济规律和经济行为进行分析研究,其理论体系和知识结构完整而独立,理论性和实用性并重,是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本科生和其他卫生管理培训计划中的必修科目。
根据学校“建设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研究型综合大学”的目标,结合本专业本科生已修读经济学、管理学等知识背景,本课程在面向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本科生时,将教学时间设定为68学时,在规范、强化卫生经济学基本概念教学的基础上,在理论课上系统介绍卫生经济学的前沿理论、学术研究最新进展以及国内外不同卫生体系及其改革的介绍,进一步地,以课堂讨论、分组讨论汇报的互动形式,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并能够灵活应用。
通过卫生经济学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牢固掌握专业基础知识,建立起系统的卫生经济学思维方式,能够正确理解基本概念,规范运用理论和方法,就医药卫生领域的现象和卫生政策进行初步的科学分析。
2知识模块顺序及对应的学时
    本课程分为5个知识模块,分别为基础理论、卫生系统、卫生相关市场、技术方法以及实践应用。
模块与内容
学时数
模块与内容
学时数
基础理论模块
 
卫生相关市场模块
 
健康及其生产
3
卫生服务价格与管理
3
卫生服务需求
3
药品市场及其管制
3
卫生服务供给
3
技术方法模块
 
卫生服务市场
3
医疗服务成本核算
3
卫生系统模块
 
疾病经济负担
3
卫生筹资
3
卫生经济分析与评价
6
卫生总费用
3
卫生经济政策及其分析
6
卫生服务体系
3
实践应用模块
 
健康保障制度
3
专题小组研讨与汇报
6
卫生资源及其配置
3
国际卫生经济学进展
3
专题讲座及研讨
6
 
 
3课程的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鉴于卫生经济学在本科生专业培养中的基础性地位,在有限的学时中,学生是初次接触到大量基本概念和理论;另一方面,本课程强调应用性,无论是对即将步入卫生管理岗位,或是选择进一步专业深造的本科生来说,如何能够应用初学知识解释和分析医药卫生领域的种种复杂现象,理解政策调控及其效果等实际问题,既是一项重要的教学目标,也是教学中难点。
因此,本课程通过增加课堂讨论、专题讲座、组织学生小组研讨等形式,培养学生形成专业的思维方式,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研讨型教学不仅仅是增加师生互动的机会,关键之一在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选择从社会关注的事件切入,引导学生就某一主题展开系统、深入的阐释,启发他们进行更多的专业思考。关键之二由教师加以针对性点评,帮助学生梳理思路,纠正偏差。例如在讲解“卫生总费用”章节时,必须首先就一系列概念加以解释才能展开后续内容。为了尽量避免学生听讲时容易对抽象的介绍产生枯燥、乏味的情绪,课堂插入专业报告或新闻报道中经常引用的我国卫生总费用数据,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从我国的卫生投入现况、与不同部门的政府投入比较、有关数据在不同时间的演变趋势、同期卫生总费用的国际比较等方面,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与分析;并且,由学生在此基础上得出初步结论,对照引文出处的相关文字说明,评述这些结论是否合理。在这样的教学形式下,使学生不再局限于简单背诵课件上的专业词汇注解,而是促使他们经历独立思考、客观分析、科学论证的过程,在以学生为主的具体案例分析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掌握与应用。
4实践教学的设计思想与效果(不含实践内容的课程不填)
由学生分组后在下述选题中自主选择1项或自定题目,通过查找资料、理论分析、提出对策、进行可行性分析,系统地应用卫生经济学相关理论与方法,加深对相关理论知识与技术方法的掌握和应用。
老龄化经济学分析; 烟草经济学分析;公立医疗机构改革经济学分析